
-人物專訪 –
【SEN 友善 x 飲食文學】童SEN同戲董事局主席 蕭欣浩博士|人物專訪
「做咗先!」這句充滿香港精神的口頭禪,從蕭欣浩博士口中說出,格外擲地有聲。在香港這個步伐急促的都市中,有人正默默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,以文學與飲食搭建社區的共融橋樑。蕭欣浩博士身兼文學研究者、飲食文化專家和SEN(特殊教育需要)倡導者等多重身份的教育工作者,積極推動SEN友善社區®。

蕭博士不滿足於停留在理論層面,他深信「共融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,而是可以從當下開始的日常實踐」,透過文學與飲食這兩種最貼近生活的文化載體,為不同需要的兒童及家長構建一個更自在友善的學習環境。

文學與飲食,最貼地的共融媒介
「社會服務也可以充滿創意和彈性」,蕭博士將飲食文學與SEN服務巧妙結合,提醒著我們社區服務不是機械化的流程,而是充滿人性溫度的創意相遇。「有一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在自我表達時有不同需要,但當我們透過一同煮食及創作繪本時,往往能打開意想不到的溝通之門。」蕭博士在訪談中分享道。
他認為煮食特別適合SEN家庭參與,因為它降低了家庭參與社區活動的門檻,讓每個家庭都能以自己的節奏自在參與。在與家庭的互動中,博士常常被他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和創造力所啟發。「街坊教會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,這正是社會最需要的多元價值」。


除了煮食,也特別強調親子共讀對促進家庭關係的重要性。「共讀提供了一個沒有對錯之分的空間,家長和小朋友可以一起探索故事,分享感受,促進互相理解」。他推薦由童SEN同戲研發的【友善繪本】得得探險家系列,過往與童SEN同戲團隊一同到訪社署及公共圖書館,融入文學與飲食進行跨學科的SEN友善社區®服務。

啟發新世代青年投入社區服務,從「食住學」到「服務中學習」
蕭博士桃李滿門,致力培育青年成為在各區服務的愛心種子,「當後生仔女透過接觸街坊,喺日常小事開始理解社區需要,所設計及實踐的服務就能變得自然而不刻意」。他認為共融不僅是為有不同需要的兒童提供支援服務,更是與整個社區同行,「共融不是我們為社區做的事,而是與社區一起成長的過程」。
「不過,做完服務當然要食餐好!」伴隨著博士爽朗的笑聲,貫徹「食住學」的生活哲學,更是他推動年輕人參與社區服務的獨特秘方 —— 讓每一次服務的結尾,都飄著令人期待的飯香。

跨界共築SEN友善社區®,從點、線、面看香港共融新藍圖
談到未來展望,蕭欣浩博士期望透過連結各行各業,投入共創SEN友善社區®。他積極籌辦專業培訓及跨專業研討會,他相信只有實實在在地改變,由一個個「點」的突破,再透過一條條「線」的連結,能在香港編織出日益緊密的社區支援網絡 ——「面」。
蕭欣浩博士的實踐提醒我們,SEN友善社區®的形成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創新點子,而可以從文學分享、飲食體驗這些日常生活切入,創造更多與不同人士對話的空間。當我們互相理解,共融便不再是口號,而是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。在形成新藍圖的過程中,每個人都能在社區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,找回人與人之間最質樸的連結。
人物介紹 – 蕭欣浩博士
童SEN同戲主席,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一級講師,嶺南大學中文系博士,作家,詩人,「蕭博士文化工作室」創辦人,主要從事大中小學教育、語言文字、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。2015-2016獲嶺南大學「優異教學奬勵計劃」優秀教學證書。《香港志・飲食卷》撰稿小組成員。飲食文化研究者,曾任法國餐廳大廚,著有《解構滋味: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》、《流動香港飲食誌》及《屋邨尋味記》。《屋邨尋味記》獲2022年「十本好讀」獎項。
其他人也瀏覽了以下連結…
我想支持童SEN同戲
https://senmilyhk.com/supportus/